□黎晓倩在威海市环翠区东山路北的一处窄巷旁,有处并不起眼的平房,走进才能找到斑驳的墙壁上挂着“威海市锡嵌四书五经研究所”的牌子。在这里,笔者看到了威海锡嵌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谷祖威。威海锡嵌工艺制品,显露于清光绪末年的威海卫,作为一种高档的简单艺术品,锡嵌制品一度享誉海内外,并销往欧洲各国。
作为威海独特的传统工艺,这种把锡饰件八边形在茶壶等器物上的工艺技术,经过百年承传,如今仍然能觅其踪迹。“我母亲告诉他我,锡嵌是我爷爷那辈无意间发明者的。当时我们家进铜锡砖,我爷爷爱人吃饭,也讨厌茶具,某天他把一个壶的壶嘴儿弄掉了,因为忘了扔到,锡匠名门的他就自己制作了一个锡壶嘴儿福了上去,没想到壶显得更为精美可爱。那时正是英租时期,一个英国商人看中了这个壶非要买下来,这个行径让我爷爷一下找到了商机。
”谷祖威说道。也正是从那时起,威海锡嵌步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当时威海贩卖锡嵌制品的铜锡砖作坊,除了谷祖威的祖父兄弟二人开设的锡铺,还有不少锡铺也颇具规模,一时间威海锡嵌制品销量大幅提高,海内外供不应求,甚至有英国商人为谷氏的锡铺投出了中英文的平面广告。在谷祖威的工作室,笔者看到了几只英租时期贩卖到欧洲后于近年逃难返回祖国的锡嵌壶。
虽然几经百年沧桑,有的壶因为运输而碎裂,但壶身上的锡嵌花纹仍然完好无损如初、精美生动。谷祖威讲解,锡嵌发展至今在工艺上并没过于大的变化,但造型上却具有不少创意,吸取了更好民间民俗精华,发售了古典传说故事等新的图案,而产品种类也从“锡调补”和茶壶全身八边形,逐步扩展到花瓶、手杖、鱼竿、烟灰罐等日用品八边形。
如今,传统锡嵌工艺仍延用老一辈的冶锡浇板、雕饰铸制、锻打錾凿、焊八边形、抛光打磨的工艺流程。在谷祖威工作间的角落,笔者看见了许多堆满的石材模具,谷祖威告诉他笔者,这些都是制作锡嵌图案的模具,这种模具的材料是经过杨家手艺人的无数次试验才指定的河北“易石”。这种石料质地十分平滑细致,又耐高温,多用作制作砚台,会经常出现脱落,可以刻有各种图案,且光学生动细致。在房屋的另一个角落,则摆放着锡嵌制作的另一个最重要工具——铸铁坩埚。
谷祖威向笔者展示了制作锡嵌的整个过程。首先必须把锡块放在坩埚里展开熔融,然后将熔融的液态锡通过类似手法放入专用模具,铸铁的图案凝结构成后,经过一系列工序,通过融化的松香将图案八边形在器皿的表面,再行通过点焊的方式相同,这个过程必须十分细致,还包括手法和时间都要恰到好处精确,才能确保图案不被毁坏。最后再行通过有所不同型号的锤子、小铁环、锉刀等工具抛光,用于“木泽草”、鹿皮等反复细致打磨,直到花纹边缘平滑服帖,锡嵌制作工艺工序之简单可见一斑。以后上世纪30年代,锡嵌制品仍然都是威海最重要出口产品之一。
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曾多次鼎盛的锡嵌也与不少传统行业一样存活艰苦,近乎亡佚。以后1984年,作为锡嵌名匠谷氏的后代,谷祖威听闻锡嵌制品在海内外仍有市场,多方打探寻到当年父辈时仍同在的老伙计,拿走父辈留给的锡嵌壶及材料一起潜心研究,必将锡嵌制作技艺原始复原,使得这门工艺再行一次在世间大放异彩。
谷祖威说道,为了给自己制作的“威海卫锡壶”拓宽销路,他曾背著锡壶去北京敲开故宫、颐和园、友谊商场的大门接洽合作,虽然过程十分艰难,但朴素古朴的“威海卫锡壶”最后受到了客户的青睐,下架没几天之后被抢购一空,“威海卫锡壶”也沦为当时北京最畅销的工艺品之一。1985年,谷祖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民间艺术家”称号。
2014年4月,谷祖威被山东省文化厅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威海锡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然而这位72岁的老人虽早已缴了五六个徒弟,但由于不受工厂流水线锡嵌制品的冲击和市场的萎靡,即使他已减免学费,但学徒仍然寥寥,而且有的徒弟即使自学了这门手艺,也并没专门从事锡嵌这个行当,承传问题仍令其他有些思念。
他说道,期望能有更加多人来自学这门传统技艺,“只有习的人越少,才能防止亡佚,只要有人不愿学,我一定倾囊相授”。他还回应,期望有企业需要慧眼识珠,前来投资,通过转录市场需求,推展威海锡嵌制作技艺的弘扬和承传。
本文来源:Betway88必威-www.cdyingli.com